宝黛之争

日已昏,夜半似闻鼓乐声。命卿卿,何故到如今,昔日枕边嬉闹,尽是一场空。

这,便是病西施黛玉最后的戏份, 可以说是含恨而终。此恨有三,一恨自身不命长,成年痨病缠身,让旁人看轻;二很家人早逝,漂泊他乡,寄人篱下;三恨宝玉移情,虽宝玉情非得已,但黛玉已无心体会其苦心,只顾转爱为恨,愤愤而终。

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理性人的天下。

且看大观园的风云。元妃省亲之日,正式贾府繁盛之始,大观园也应势落成。园景壮阔自不必说,从宝玉为园门写联”有凤来仪“便可窥其态。元妃省亲回宫,宝玉与众姐妹都搬往园中,自此花天酒地,夜夜笙歌,有人吃酒赌钱,有人嬉戏调情,还有人日久生情。探春结诗社,黛玉夺诗魁,宝玉忙恭维,而宝钗往往是知收敛,懂回避。

与其说是和谐大观园,不如说是风云骤变大观园。时光推移,很快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转眼变成了谈婚论嫁的小伙子和大姑娘,道德贞操观念之绳把姑娘们都禁锢在了家里的绣花针上,此时宝钗与黛玉争夺二奶奶位置的战争也正式拉开帷幕。

宝钗黛玉都是冰雪聪明,各有其长,论姿色,自是宝钗略逊黛玉。论才华,应是不分伯仲,表面上黛玉更胜一筹,但实际则不然,因宝钗懂得收敛,不在人前锋芒毕露。论人品,当然是宝钗更胜。

有句外语说的好:It’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.

虽然全书并未实写宝黛为某事起争端,反而交为知己,但事实往往如此残酷,她们俩自打一生下来就是对家,只能是要么你死的孤傲,要么就活的光鲜。

大观园人散园空,宝钗仍旧搬回家住,黛玉依旧待在潇湘馆,也只因别无去处。自此各自运筹帷幄,用尽其长,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。

黛玉生来孤僻,性格多疑,因此在这件事情上选择了孤注一掷,把一切都压在了宝玉这个富家公子身上,故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宝玉也是一片痴情,但又做不得主,所以后来只得装疯扮傻,显然也难以拯救心爱的林妹妹。

宝钗却不然,自从搬出园中,就尽心料理家事,同时也静待时机,最难得的是期间还写了封信给黛玉,忆往昔韶华,诉世事同艰。让黛玉倍感亲切,并视同知己。后来贾母王夫人说亲薛姨妈,薛姨妈回来与宝钗商量,薛姨妈的主意是:你哥哥现在犯案坐牢,这事暂且缓一缓,等你哥哥出来再做定夺。宝钗何等聪明,机会一来,岂能放过,因此跟母亲说:自古儿女大事,都是父母做主,如今父亲不在,也应是娘亲做主,怎么跟哥哥拉出关系?薛姨妈本是没什么主意的人,听了女儿这么一说,自是欢喜,于是回明贾母王夫人,并在王熙凤的瞒天过海之策下把宝玉这只傻鸭子赶上架了。

话已至此,便知宝钗往日在园中的躲闪避让都是她理性的刻制所出,只要时机一到,自己便会抓住,稳步向前。从后面的宝钗相夫之策更是可以看出,宝钗便是真正的齐家之女。后来宝玉揭开宝钗的盖头后发现盖头下的不是朝思暮想的那张脸,便更是装疯卖傻,此时上头吩咐不让宝玉知道黛玉一死的事情,而宝钗偏偏就违命说出,愣是把一盆子冷水往宝玉头上一浇,也让宝玉清醒了好些。大家都知道这自私的公子爷是为情所疯,但大家都不愿去捅破这层纸,只有宝钗做了,因为她知道她能做,她必须这么做,她也敢这么做。

让人想起三国末期的曹爽与司马懿的权位之争,三国末期,司马懿长管曹魏权势,但退居宫外府中,称病不上朝,蒙蔽了曹爽,后来曹爽出城祭奠,司马懿立即发动政变颠覆曹爽,从此稳握政权。

只说黛玉临死时分,夜三更,远处灯火通明,有人出阁成大体,热闹景,却无声,树影移墙,月朦胧。

Table of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