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蔡康永的说话之道》

住处不远有个图书馆,小区级别的,就在菜市场旁边,所以每次买菜都经过。

从没进去过,但每次买菜都想起什么时候去看看。

今天强迫自己去了那里。

图书馆是个不大的长方形,落地窗,很明亮,靠窗的一排桌椅,在里头看书的人不是很多。靠里边就是一排书柜,放着一些不算新的书。

进门就是柜台,进门时管理员头都不抬,只顾把头埋在柜台下,好像没人一样。

图书馆很安静,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悠闲的翻着报纸,年龄小的就投入在自己的书本上。

发现墙上写着“保持安静”,能感受到大家都很乐意遵守。

挑个座位坐下,桌子上贴着“看完的书请放在旁边的推车里,由管理员统一上架归类”。

翻开自己带来的书,一本C++,强行看了一个小时。

看的又困又累,也不太记得自己看了些什么。

悄悄起身,走到书柜那边,每个书柜贴一排标签,文史类,欧洲神话类,炒股类,科幻类,儿童类,兽医类,养殖类,养生类…。

看到一本很旧的《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二》,之前在中心书城就一直想买又一直没买。看了下目录,觉得可以看看。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就花在这本书上。

因为觉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确实有意思,所以部分文字摘抄了下来。这样的目的有两个,第一加深印象,第二是回家写博客用。

书是分很多个小节来写的,每个小节讲一个主题,所有的主题都是围绕怎么说话,怎样社交来谈。

分小节的好处在于更能吸引读者,尽量不让读者分心,就像现在的一些在线教育视频一样,一般一个视频不超过15分钟,太长了读者观众会累。讲究用户体验。

他说,平常的我们会照镜子,会整理头发,打理妆容,购体面新衣。但我们的说话却很少这样在意,去反复练习,去总结自己。而我们的仪表是不一定每分每秒都有观众的,但我们的说话,只要一说话,肯定就是有听众的。可现实结果是我们往往更注重仪表而忽视自己的谈吐。

很喜欢他的说话风格,话说的很浅显,道理阐述的很深。

大部分都是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。故事讲的很简单,又很真实。

他有说到这样一个故事:

有位爷爷发现奶奶越来越少跟自己聊天,爷爷心里嘀咕,担心奶奶年纪大,耳朵聋了。

爷爷担心之余,决定返家时测试一下奶奶的听力。他用钥匙打开门,用力关上门,看见奶奶在厨房煮饭的背影。爷爷心里一凉,认为果然奶奶连自己关门声都听不见了,连招呼都不打一声。

爷爷大声的喊:“我回来了。”奶奶没有回应他。

爷爷走到客厅,又更大声地喊:“我回来了”。

结果奶奶还是没有回应。

爷爷很着急,快步走到厨房,对着奶奶的耳朵大喊:“你聋了吗”!

奶奶转过脸来,对着爷爷大吼:“聋的是你,从你开门进来,我已经大声应你三声啦”!

很喜欢这个故事。控诉与抱怨,先从自己开始,先想想自己哪里不足,哪里有问题。很多时候认为别人有问题,结果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。

书中有很多个主题,每个主题都很有意思很有道理,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也是蔡康永的阐述风格幽默。

比如做才子,不做呆子。我们很多人都会很乖,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。但这在生活中未必就是最好的。比如你跟一女孩子约了七八次,这次你觉得差不多了,鼓起勇气问她,我可以吻你吗?对方回答,只可以吻脸颊哦。这时如果你吻到眼睛或者鼻子甚至嘴唇,是不是更能达到调情的目的呢。要让对方意犹未尽,做才子,不做呆子。

话多,就会失效。

不要听到最后才搞懂对方想要说的是什么。

很多结论性很强的话语在他的轻松表述中展现出来,让人享受,舒服。

花了两个小时看完。这个效率只有上学时偷看小说才有的。

觉得又渴又眼花,关上书,离开图书馆,外面下着小雨。

Table of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