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瓶梅》的文革
初中时听老师讲过一个当地人闹文革的故事。
那时村里有个叫周福禄的人被红卫兵抓去劳改,批斗。他没犯任何错,就是因为他的名字不应该有福禄二字。在批斗会上,当权者的一番说辞让看客们无言以对:你为什么名字上要有福有禄?现在人民大众都饥寒交迫,你一个人想要福禄,这是右倾资本主义思想!不该有!不能有!批斗眼看要升级成酷刑,周福禄自我解说道:各位领导都误会了,其实我的名字前还有一个字,我姓周,我的名字的意思是要让周边的人有福禄啊!没办法,周的自圆其说天衣无缝,最后得以解脱。
已不知是几岁何人将《金瓶梅》这个名字印入脑海,能够确定的是,那时我还小,未成年,对外界事物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,只会附和别人的见解,吸纳别人的看法。那时在坊间流传着两个概念:第一:这是一本色情书。第二:色情是可耻的,性是可耻的,低俗的。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,越是遮遮掩掩的东西就越想看个究竟。所以那时只要有小伙伴说起关于这方面的信息,都要走这样一个流程,第一步:集体嘲笑,这种无耻下流的东西你也知道;第二步:认同自己同样下流以便于跟小伙伴讨要信息资源。
就这样,《金瓶梅》这个名词一直是以无耻下流的象征烙印在脑海里,好长时间都是这么认为,加之一些影视作品的佐证,所以对此毋庸置疑。谁要是敢给《金瓶梅》正名,我会愿意去做个反证。
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智成熟,见识更多,自己逐渐形成了对外界事物判断的标准。自己开始怀疑以往的一切观念,别人灌输的一切概念。《金瓶梅》也开始得到了平反。
昨日从在书店逗留了几个小时,不出所料,天朝下的书籍是很难找到你真正想要看的,玲琅满目的是别人咀嚼过的统治者允许的非禁书。无法,还是带了一本《金瓶梅之鉴赏辞典》回来。
粗略翻阅了一下,立刻发现自己之前对这本书的认识是多么可笑,首先,之前对《金瓶梅》这名字的字面认识都没有,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?这名字的由来都不知道,完全是接收别人传言的主观臆断。现在知道了。这是全书中的三个女主人公的名字简写,金是众所周知的潘金莲,瓶是李瓶儿,梅是庞春梅,而这三人故事是怎样,之前更是毫不知晓,现在大概知道了。
金,一个挣扎在妇女毫无地位的社会底层的人,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惜一切手段毫无道德底线的残忍的女性。聪明伶俐,心狠手辣,性欲无边,小说开篇就是勾引武松,无奈武松道德伦理观念深入,不吃她那一套。然后跟西门庆勾搭上,毒死丈夫武大,借着西门一步步上位,最后给西门下药。
瓶儿,同样是一个受性压抑困扰的女性,同样欲壑难填,与金不同的是她有道德良心,经手了几个男人和太监之后,在西门身上得到了满足,依附在西门身上,与金狼狈。她在害死丈夫后一直受到良心谴责。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结于道德准绳。
春梅,详细还不尽知,只知她有一个好结局,从一个奴才丫鬟变成了正夫人,气焰极盛。
西门庆,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,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人物,一直推动着故事的发展。一个落魄财主,通过自己的精明与贿赂的手段一时官路亨通。荒淫与残忍并存,在那时的社会里能呼风唤雨,称霸一方。只是,最后却惨死在金莲妹妹的肚皮下。
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不只一个亮点,而是处处是亮点,在西门府中的一个奴才玳安就是例子之一,他最后成了西门家业的接班人,人称西门小员外,单凭这点就能猜到他这个角色的能力。他的能力在于做的一手好奴才,就是和珅这种儒奴都没能发展成接班人,而他能,这是机遇?时代?环境?能力?还是都有?
书还没细看,但已能感知到这部作品的吸引力,也洗劫了之前对这作品的所有认识。当然,里头肯定少不了传闻中的性,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,这应该是值得正视的,而不是盲目的排斥,更无需避讳。
《金瓶梅》的版本,目前大致可分为四个(属摘录):“词话本”,即最早出现的《新刻金瓶梅词话》,卷首有署于“万历丁巳”的序;“崇祯本”,到崇祯年间,有人将词话本进行了修改与点评,并加入了插画,名《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》,简称“崇祯本”、“评改本”、“绣像本”;“张评本”,清代康熙三十四年,张竹坡根据崇祯本进行详细评点后改成《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》;“真本”,即纯洁版的《金瓶梅》,删除了一些淫秽章句后面世。
于书的评价,还没细看,不敢妄加评论。先记着一些文人的评语。张竹坡、冯梦龙等人评它为奇书;鲁迅评说:“同时说部,无以上之”。
《金瓶梅》到底怎样,只有读者知道。粗看章句,颇有《红楼梦》的语言风格,应该是《红楼梦》有《金瓶梅》的风格,因《红楼梦》比《金瓶梅》晚很久。而里头的人物也能在《红楼梦》里找到一些影子。
回到文题本身。我对本书的认知完全是发生了一个反转的变化。所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要单凭别人的一言一词就下定论表看法,而要去了解事物本身,那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