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
老早就知道这本书,不过只限于道听途说,最初印象还以为是易中天的作品。
直到真正接触书,才发现自己的无知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作者石悦,网名当年明月。最早在天涯论坛以贴子形式发布,后来转到新浪微博。再后来出版,并不惜千万稿费使电子版免费。
我是这个电子版免费的受益者。
最近出了一个新闻,说已超市收银员被顾客(老人)扇耳光后又被领导调节罚工资,收银员随即到货架上找了把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。网上很多这新闻的评论,而说的最多的是如何尊老。我觉得就这事最中肯的一个观点是,我们只尊重行为,不关乎年龄。
石悦显然是值得尊敬的,他让更多的人看明白了明朝这段历史。
对于不怎么感兴趣的人来说,读史是件很枯燥的事,因此很少有人能真正能去有耐心的阅读历史。尤其是现代人,古文很难懂,读古文吃力,而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古文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解决了这些难题,作者尽力保持了历史原貌,无法考据的会特殊说明。不仅历史白文化,还给每个历史人物注入了灵魂。整个历史就像一个浮现在眼前的舞台,浪淘不尽的英雄,轮番上演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精彩绝伦。
时势造英雄,感觉整个朝代开创到覆灭,英雄人物都是一波一波的。
从朱元璋开始,整个天下都是军事天才,徐达,刘伯温,常遇春。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且战无不胜的军事家。
包括之前与朱元璋一起征战,后来把侄子建文帝干掉的永乐大帝朱棣。都是不折不扣的战斗机。
但是好景不长,由于朱元璋大哥掌控欲太强,废掉了丞相一职,成立了锦衣卫,内阁。因此后来就出现了宦官(东厂,西厂)专权,内阁专政,把皇帝当棋子。
富不过三代,从明朝历代皇帝那里也能体会一二。人与人的差别实在太大,龙不一定生龙,凤也不一定能生凤。老子牛逼的,儿子不一定牛逼。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,而好人也不一定能当好皇帝。而好人也不一定能比坏人对这个世界更有用。
但人总要有自己的原则,而人类进步的原则,不过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核心: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
辨善恶,去恶扬善的格物之心。
虽然古往今来,好人不一定有好结果,坏人不一定有坏结果。整个朝代都在不断的争斗,明里来暗里去,黑枪暗箭不断,但总的规律到底是邪不胜正。
王大哲学家虽然生前异常艰苦卓绝,但他的心学影响的后面一大波人直接把整个明朝推向了高潮。
其中最牛的要算是徐阶和张居正了。这两人的这段历史正事没得说,无论比哪部春秋大戏都精彩。
徐阶斗倒了当时马屁拍的溜,遇事就缩头的首辅严嵩,明朝的内阁首辅就相当于宰相。并且培养了张居正。
斗倒严嵩后,徐阶成了首辅,但是徐阶又被后来的高拱斗倒。再后来张居正又把高拱扳倒。
张居正上台后,当时万历皇帝才十岁,因此整个天下都是他的,想干什么事都是自己写文案,自己审批。
如果徐阶、张居正不办事,那跟严嵩、高拱没什么区别。
就政绩而言,张居正应该是整个明代最高的。
他上台后,开始搞改革。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,我们在教科书里只看到了一个失败的王安石变法。而真正成功的却没被写进去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如何可见一斑。
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搞了两点:
- 考成法。要求所有官员都要打卡上班,每年干什么事先列出来,年底清算。
- 一条鞭法。统一赋税形式,全部以货币的形式纳税。之前的是渔民纳鱼,谷农交谷。
先进,那时候能有这样的思想和变革,高山仰止,叹服英雄。
这段时间一直沉浸在这段历史中,偶尔思想出差,总是会感叹,能写出这本书的人同样值得敬佩,同样堪比英雄。
关于作者,了解不是很多,觉得有点像明朝的汤显祖,有学问,有能力,但是官不大,一直只能是个六品官,但是伟大的戏剧作家,人尽皆知的《牡丹亭》就是他的代表作。百度百科里的石悦是广东的一个副县长。但浩荡的明朝历史能充分的说明,官衔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能。
书还没看完,全书七卷,看到第六卷。